宿洞霄宫

宿洞霄宫朗读

秋山不可尽,秋思亦无垠。

碧涧流红叶,青林点白云。

凉阴一鸟下,落晶乱蝉分。

此夜芭蕉雨,何人枕上闻。

译文

秋天的大涤山,美景无限,我难以一一游览;秋天的大涤山,引起我无限遐思,更难一一形诸笔端。

你看,那碧绿的山涧,泉水奔流,带来了片片红叶;青葱的树林上空,朵朵白云萦绕飘荡。

一只飞鸟不知从何处飞来,扑腾腾地冲进了树阴;夕阳西下,满山的知了,不停地鸣唱。

我想,这美妙的夜晚,雨打芭蕉,声声点点,是那么的悦耳;有谁,将与我一起,在枕上细细地聆听,联翩浮想?

注释

洞霄宫:在今浙江余杭县西南大涤山中,唐建天柱观,宋改名洞霄宫。

无垠:无边,无尽。

参考资料:

1、李梦生.宋诗三百首全解.上海:复旦大学出版社,2007年:11-12

2、张鸣.宋诗选.北京:人民文学出版社,2004年:36

  林逋是杭州孤隐士,来此游览,写下他的观感。此诗就是其中的一首。一般研究者认为,宋诗讲究议论,起于欧阳修等人学韩愈古文,遂在诗中借鉴古文的写法,形成了以散文为诗的格,同时也把议论带入到诗中。林逋这首诗,首联也以散文笔法起,作一总论,可以说走在了欧阳修等人的前面。

  诗写的是宿洞霄宫,采取的是历来游览留宿诗的习惯写法,即先不写宿而写游。首联作一大概括。洞霄宫在大涤中,诗第一句便,说秋天的大涤美景无限,难以遍历,也难以缕述;第二句接述游的感触,美景无限,他游览时的快意,也难以缕述。这样,诗作了一番大范围、居高临下的总述,把景及自己的游兴交代出来,写得很满。

  以下两联便具体,铺陈“秋不可尽”处。诗在时,紧紧把握住“秋”字,首先说碧绿的涧水在石间奔流,水中漂来了片片红叶;茂密的树林上端,白云在悠闲地飘浮。这一联使用了几种亮丽的色彩,碧涧、红叶、青林、白云,把林装点得绚丽多彩;水在奔流,云在飘荡,又写出中的幽阒,体现出诗人面对景的喜悦心情。碧涧中流下红叶,很像晋刘晨、阮肇游天台遇仙女前,见到一条涧水,漂下片片红色的桃那种仙境;青林点缀着白云,其意境有似晋陶弘景的“中何所有?岭上有白云”那样超尘绝俗的诗句。大涤是道家第七十二福地,诗人勾勒的这派悠闲高雅的景色,似乎也充满了隔绝人寰的仙道气,这也是诗人所要表白的“秋思亦无垠”的一个方面。

  “凉阴一下,落日乱蝉吟”,也是写景,但笔法又换,转入明净轻快。诗仍关合秋天,但又插入当天的时间,表明已是黄昏时候,为下宿洞霄宫作伏。上联写的是自然界纯净的景色,重点是静,尽管水在流、云在飘,都是相对的静止,有声的无声;这联的重点放在动与闹上,说在树林清凉的树阴中,一只儿扑腾腾地飞来栖下,落日照着林,到处是秋蝉的鸣声。这联写得很有兴味,与前面合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氛围,显得诗人在中徘徊,充满留恋,以至于把整个身心都沉浸在自然之中,处处呈现出自然界的真趣。

  最后,诗才归结到“宿”字上,但又不直接写,而是宕开一层。洞霄宫中种了许多芭蕉,诗便由芭蕉想到晚上,便通过虚拟听来实写住宿。“此夜芭蕉”,可以有两种解释,一是中气候多变,目前是晴天,晚上就会下。因,他想到了那打在芭蕉叶上的充满韵味的响声。另一种解释,诗人宿洞霄宫是秋天,秋萧瑟,摇动着芭蕉,夜深人静,满树沙沙,黄叶飘阶,犹如不绝的声。想到晚上美妙的秋声,诗人不禁问道:“有谁和我一起在枕上共听呢?”这样一问,留了想象的余地,也回照了首联的“秋思亦无垠”句。

  林逋这首诗写得工巧细致、闲远冲淡,如其为人。对偶整齐,层次分明,景与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,韵味无穷。梅尧臣《林和靖先生诗集序》说林逋诗“咏之令人忘百事”,这首诗正有这样的魅力。

林逋

林逋(967一1028)字君复,汉族,浙江大里黄贤村人(一说杭州钱塘)。幼时刻苦好学,通晓经史百家。书载性孤高自好,喜恬淡,勿趋荣利。长大后,曾漫游江淮间,后隐居杭州西湖,结庐孤山。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,与高僧诗友相往还。每逢客至,叫门童子纵鹤放飞,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。作诗随就随弃,从不留存。1028年(天圣六年)卒。其侄林彰(朝散大夫)、林彬(盈州令)同至杭州,治丧尽礼。宋仁宗赐谥“和靖先生”。 ...

林逋朗读
()

猜你喜欢

当年彬父遗词臣,列戟傍观色怒嗔。

过水曾无归壁日,稽山已有措金人。

()

胡虏凭陵甚,长驱青海边。

携家遭困顿,忧国愤迍邅。

()

无数花枝略说些,万花两字即非夸。

东山西畔南溪北,更没溪山只有花。

()
陈肇兴

铜瓶纸帐镇相宜,一种清寒世少知。得气本来能耐冷,出群原不在多姿。

相逢缟袂霜千朵,散尽黄金月一枝。悟得此中真意处,白描还要性灵诗。

()

买断青山长白云,閒栽桃李两溪分。别来樵径新松竹,忆去篱笆旧见闻。

伫立不堪人境异,遥看空见水天文。谁能千里谋晨夕,归掩柴扉寄与君。

()

千古李将军,夺得胡儿马。

李蔡为人在下中,却是封侯者。

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