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行留客

山行留客朗读

山光物态弄春晖,莫为轻阴便拟归。

纵使晴明无雨色,入云深处亦沾衣。

译文

春光幻照之下,山景气象万千。何必初见阴云,就要匆匆回家?

就算天气晴朗,没有一丝雨意,走入云山深处,也会沾湿衣裳。

注释

山行:一作“山中”。

春晖:春光。

莫:不要。轻阴:阴云。便拟归:就打算回去。

纵使:纵然,即使。

云:指雾气、烟霭。

  这首诗紧扣诗题中的“留”字,借留客于春之中,描绘了一幅意境清幽的水画。

  首句“光物态弄春辉”,写出了留客的前提条件——中万物都在春天的阳光下争奇斗艳,呈现着一派醉人的美景。一个“弄”字出神入化,给景物赋予了人的性格,描绘了万物朝气蓬勃的盎然生机。全诗正面描景只有这一句诗。因为只有一句,所以诗人就不去描绘一泉一石,一一木,而是从整体入手,着力表现春的整个面貌,从万象更新的气象中,渲染出满目生机、引人入胜的意境。因为只有把这一句写得很浓,而且先声夺人,形成一种压倒的优势,“留”才有意义,客人所担心的问题才显得无足轻重。

  次句“莫为轻阴便拟归”,是诗人对客人的劝留之辞,恰值游兴正浓之际,天空中忽然浮过一片“轻阴”,大有大将至之势,这是令客人游兴顿减的惟一客观原因,暗示了客人主观上并非不恋景的心灵信息。次句与首句紧密相关。由于第一句蕴含丰富,很有分量,第二句虽然是否定了客人的想法,但却显得顺流而下,毫不费力。

  最后两句“纵使晴明无色,入云深处亦沾衣”,采取以退为进、欲擒故纵的笔法,进一步劝慰客人既来之,则安之,不要错过美好春光,涉涉前行。因为客人怕“轻阴”致、淋湿衣服,诗人就婉曲地假设了一个晴天游春的问题——在晴天中,因为春季水充足,云深雾锁的中也会水汽蒙蒙,行走在草木掩映的径上,衣服和鞋子同样会被露水和雾汽打湿的。这也就是说,天游,要“沾衣”;晴天游,也要“沾衣”,“沾衣”是春日游无法避免的问题,从某一角度说,这又是春日游的一大乐趣,那么,就不必为一片“轻阴”而踯躅不前。

  这两句不只是消极地解除客人的疑虑,而是巧妙地以委婉的方式,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积极地去诱导、去点燃客人心中要欣赏春美景的火种。

  这首诗的意境异常清幽,还表现在隽永的哲理启迪上。它告诉人们:事物是复杂的,不应片面地看问题,对待困难也是如此。在人们前进的道路上,要正视困难,勇往直前,“莫为轻阴便拟归”;在克服困难中迎来的美景,才更加赏心悦目,其乐无穷。正由于诗中含义丰富而深刻,所以,这首诗与同类登春游诗相比就更别具一番悠然不尽的韵味。

张旭

张旭(675年—约750年),字伯高,一字季明,汉族,唐朝吴县(今江苏苏州)人。曾官常熟县尉,金吾长史。善草书,性好酒,世称张颠,也是“饮中八仙”之一。其草书当时与李白诗歌、裴旻剑舞并称“三绝”,诗亦别具一格,以七绝见长。与李白、贺知章等人共列饮中八仙之一。唐文宗曾下诏,以李白诗歌、裴旻剑舞、张旭草书为“三绝”。又工诗,与贺知章、张若虚、包融号称“吴中四士”。传世书迹有《肚痛帖》、《古诗四帖》等。 ...

张旭朗读
()

猜你喜欢

白日悲歌荔子丹,愚溪桥下水漫漫。柳公岩古长留姓,司马塘今尚纪官。

遗庙两州尸祝在,穹碑一片墨痕残。清时无复徵蛇乳,闾左恬熙赋役宽。

()
郭步韫

萧萧木叶下园林,摇落偏惊抱恨心。老去不嫌青鬓改,愁多翻爱素帏深。

菊当九日凌霜健,虫避西风隐壁吟。正是夜来愁伏枕,谁家月下击清砧。

()

肃肃素秋节。湛湛浓露凝。

太阳夙夜降。少阴忽已升。

()
弘历

金风来西北,籁声响万窍。风收万籁无,谁识其中妙。

()

泊船香炉峰,始与子相识。寄书邗江上,诒我峰下石。

缘以湘水竹,携持与南北。永怀故人欢,不愿百金易。

()
黄文仪

雨后添诗兴,花前破笑颜。知音千古少,得趣一心欢。

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