减字木兰花·斜红叠翠

减字木兰花·斜红叠翠朗读

公下世。此词,公之绝笔也

斜红叠翠。何许花神来献瑞。粲粲裳衣。割得天孙锦一机。

真香妙质。不耐世间风与日。着意遮围。莫放春光造次归。

译文

红花多姿,绿叶茂密,是何处的花神前来呈献这一派祥瑞啊。(花草)那鲜明的衣服,真像是从织女那里割来了一织机的锦缎。

拥有真正馨香、美妙资质的花草,不能忍受人世间的风吹与日晒。(我)尽力遮拦围护花草,不想让春天的风光这样匆忙地归去。

注释

减字木兰花木:《减字木兰花》,唐教坊曲,后用为词牌,简称《减兰》。双调四十四字,与《木兰花》相比,前后片第一、三句各减三字。

红、翠:借代修辞,代指红花与绿叶。

何许:何处。

花神:掌管花的神。

献瑞:呈献祥瑞。

粲粲:鲜明的样子。

裳衣:古时衣指上衣,裳指下裙。后亦泛指衣服。

天孙:指传说中巧于纺织的仙女,即织女。

机:织机。

妙质:美的资质、才德。

不耐:不能忍受。

遮围:遮拦,围护。

春光:春天的风光,景致。

造次:仓促,匆忙。

归:归去。

  这是一首咏唱春日百争艳的迷人景象的词作。写得艳丽浓郁,光采照人,真可谓字字珠玑,行行锦绣。但言语深处,隐然有伤感意。

  上阕仅用寥寥四句,便写出了一片团锦簇、灿烂照眼的艳阳春光。“斜红叠翠,何许神来献瑞”中,前句使用代称手法,以“红”代,以“翠”代叶,达到含蓄而不直露的效果;一个“斜”字,写出朵娇柔多姿、毫不呆板之态,一个“叠”字,则强调了叶片争茂繁密的长势。后一句是对眼前繁叶茂的美景充满惊奇地赞叹,“何许”,即何处;“献瑞”中的“瑞”是祥瑞、吉祥之义。春天到来,百盛开,千朵万朵的红在翠绿的枝叶映衬下明艳照眼,这是何处飞来的神为点缀人间作出的精心奉献!“粲粲裳衣,割得天孙锦一机”二句,仍然着意写态之美,前句采用了拟人手法,径直以穿衣着裳的“神”指;“粲粲”是鲜明的样子。后句中的“天孙”即织女星,《史记·天官书》中有“河鼓大星……其北织女。织女,天女孙也”的记载,在这里则指神话中精于织锦的织女。这两句的意思是说:神们身上色泽鲜艳、光华夺目的衣裙,都是用从天上手艺最高的织女的织锦机上割下的锦绣制成。这般景象只应天上才有,人间能得几回看到!这是词人对令人陶醉的春光发出的由衷的赞叹。

  下阕四句写的内在质地与对春光的爱惜。“真香妙质,不耐世间与日”中,以纯“真”写的香,以美“妙”写的质,真可谓玉质天香,它们怎能经受得住浊世间的狂吹与烈日晒的摧残!“着意遮围”之句承上启下,要小心翼翼地为百,不使它受伤害,只这样做还不行,要使百常开不败,关键的是“莫放春光造次归”,一定要拉住春光,千万不要让它轻易随便地归去。这是词人发自心底的呼声,写尽了对盛开的充满生气、携着春光的繁的缱绻之情。

  若沿袭自《诗经》、《楚辞》以来的传统来看,词人显然是以香喻君子,“真香妙质”之句可见;而摧残香的“”、“日”则隐喻朝中奸佞的权臣。这便给予该词以深刻的社会含义。据该篇后记文字“绍兴壬申春,芗林瑞香盛开,赋此词。是年三月十有六日辛亥,公下世。此词,公之绝笔也”,可知这首词写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二年(1152)“瑞香盛开”的春天;因词人自号“芗林居士”,可见“芗林”系指其所居之处;是年三月十六日词人要执意挽留的“春光”尚未归去,而词人却辞世而长去了,这首留世词作,便成了他向世人向春光告别的绝笔了。

向子諲

向子諲(yīn)(1085-1152),字伯恭,号芗林居士,临江(今江西清江县)人。哲宗元符三年(1100)以荫补官。徽宗宣和间,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。高宗建炎处任迁江淮发运使。素与李纲善,李纲罢相,子湮也落职。起知潭州,次年金兵围潭州,子諲率军民坚守八日。绍兴中,累官户部侍郎,知平江府,因反对秦桧议和,落职居临江,其诗以南渡为界,前期风格绮丽,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。有《酒边词》二卷。 ...

向子諲朗读
()

猜你喜欢

释德洪

石室如仄磬,春云如翠被。翛然无事僧,来此时枕臂。

无求即无忧,有身还有累。永怀彭尊宿,一席曾遁世。

()

久静还思动,离觞江上斟。

文章关世道,科目坏人心。

()

下帷长日尽,虚馆早凉生。芳草犹未荐,如何蜻蛚鸣。
秋风已振衣,客去何时归。为问当途者,宁知心有违。

()

韶光庾岭转青阳,忽讶君来共此乡。看到瑶华须发冷,吟残玉屑齿牙香。

雨中春树谁先发,雪后园林独未荒。听得漏声花外尽,一帘清影正飞霜。

()
王洪

殿阁青霄迥,山川紫气高。门开天上日,地压海中鳌。

响彻苍龙管,□传碧瓮醪。共欢千载遇,登赏总忘劳。

()

四十里城花发时,锦囊高下照坤维。
虽妆蜀国三秋色,难入豳风七月诗。

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