赐萧瑀

赐萧瑀朗读

疾风知劲草,板荡识诚臣。

勇夫安识义,智者必怀仁。

译文

在猛烈狂疾的大风中才能看得出是不是强健挺拔的草,在激烈动荡的年代里才能识别出是不是忠贞不二的臣。

一勇之夫怎么懂得为公为国为民为社稷的正义的道理,而智勇兼具的人内心里必然怀有忠君为民的仁爱之情。

注释

萧瑀:字时文,隋朝将领,被李世民俘后归唐,封宋国公。

疾风:大而急的风。劲草:强劲有力的草。

板荡:动乱之世。

勇夫:有胆量的人。

智者:有见识的人。

赐萧瑀创作背景

  公元627年,李世民登基,封萧瑀为宰相。但由于萧瑀性情刚直,李世民便把萧瑀改任太子太傅。萧瑀毫无怨言,来到东宫任职,辅导太子十分尽职,李世民对他对太子的教导十分满意,于贞观九年(653),封萧瑀为“特进”,参预政事,并赠此诗给他,还说:“卿之忠直,古人不过。”

参考资料:

1、黄勤堂.哲理诗选析.合肥市:安徽文艺出版社,1991年:26页

2、任大霖.中国诗词古诗大观 .北京市:少年儿童出版社,1995年:149-150页

  这首诗极富于哲理。诗的前两句是历来传颂的名句。“疾知劲草”一语,出自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王霸传》。此语原为汉光武帝刘秀赞誉王霸之言。光武谓霸曰:“颍川从我者皆逝,而子独留努力,疾知劲草。”后世遂用以比喻只有经过危难或战乱的严峻考验,才能识别出谁的意志坚强,谁是忠诚可靠者。作者李世民在此诗中用此赞美萧瑀。次句的“板荡”乃《诗经·大雅》中两篇作品的名称。《板》、《荡》二诗讥刺周厉王无道,败坏政局。后以“板荡”代指政局变乱。在和日丽的日子里,“劲草”混同于一般的草;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,“诚臣”也容易混同于一般的人,其特殊性没有显现出来,因而不易鉴别。只有经过猛烈大和动乱时局的考验,才能看出什么样的草是强劲的,什么样的人是忠诚的。

  后二句则另换角度,继续盛赞萧瑀。徒有一时之勇的“勇夫”并不懂得真正的“义”,而真正的“智者”必然心怀仁德。这里告诉读者,只有忠诚还是不够的,要智勇双全,才算是有用之才。有勇无谋,莫言义;有智无勇,难施仁。

  这首诗诗意浅显,说理形象,寓意深刻,言简意赅地揭示了“智”、“勇”、“仁”、“义”之间的辩证关系。这不仅对于知人善任具有现实意义,而且,对于读者的自我完善,如何使自己成为智勇双全的有用之才方面,也具有启迪作用。“疾知劲草,板荡识诚臣”二句,如今引用它,比喻只有经过尖锐复杂斗争的考验,才能考查出一个人的真正品质和节操,才能显示出谁是忠贞的强者。

李世民

唐太宗李世民(599年-649年),唐朝第二位皇帝,在位23年,年号贞观。名字取意“济世安民”,陇西成纪人(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)。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、军事家,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。唐太宗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,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,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,为后世明君之典范。庙号太宗,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,葬于昭陵。 ...

李世民朗读
()

猜你喜欢

清朝登用是儒宗,尤喜桐川协气浓。画戟林中今长贰,红莲幕里昔游从。

云飞共庆情方洽,鲸饮何妨量有容。且向山城足欢谑,他年接武亚夔龙。

()

轺车戒严命,肃肃指南彊。念子远行迈,执手衢路旁。

拊剑激清瑟,悲歌慨以慷。矫矫云中鹄,翩翩厉鸣翔。

()

暮烟如雨雨如烟,一把珠帘隔远山。

帘影渐浓山渐淡,恍然移入画屏间。

()

嘉瑞真成一旦逢,寄笺天下托鹏风。分无侑坐歌眉绿,但有挑蔬冻指红。

画史莫传飞舞势,诗人俱尽琢磨工。此间不见乾坤妙,妙在竹扉山崦中。

()
韩雍

青云梦里谢夔皋,懒受玄纁制锦袍。贫贱不荒三径业,轻肥应薄五陵豪。

江湖寂寞流风远,光岳晶荧间气高。过客纷纷吊遗迹,谁轻名利等鸿毛。

()

今夜清辉漾。想月殿、菱花出匣,一轮初上。万户千门连碧海,处处钩帘倚幌。

只少我、一人凝望。多谢东邻遗粔籹,恰分明、掬取团圆样。

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