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见嵩山鉴赏

原文

年来鞍马困尘埃,赖有青山豁我怀。

日暮北风吹雨去,数峰清瘦出云来。

赏析

  此诗标题中“初”就是关键字眼。而第二句中“豁”则是抒情字眼,蕴含着诗人的喜悦之情。这是一首的诗,却没有采用常见的“开门见”的写法,而是为的出场先做下了一系列的铺排,诗人所见的对象——嵩直到末句才出现,增添了嵩的神秘感。“数峰清瘦出云来”,是此诗最精彩的一句,但如把这一句提前,让嵩一开始就露面,诗的意味就会变得索然。诗人巧妙地激发了读者急于相见的欲望,使嵩在千呼万唤中隐现,而其一旦出场,全诗便在高潮中平稳结束,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。

  诗人首二句不是写嵩,而是从作者仕途失意落笔。“年来鞍困尘埃,赖有青豁我怀”,作者奔走尘,在困顿和疲惫中,全赖青使他的情怀有时能得到短暂的开豁。这样,青便在未露面之前先给了人一种亲切感,引起人们想见一见的愿望。一个“困”字,形象的展现了诗人疲劳困顿的精神状态,以及空怀一腔抱负在官场中左冲右突,却不得施展的惨淡景象。

  第二句宕开一笔,转而去写奔波中的一点安慰,晓畅的语言骤然拉近了诗人与的距离。青的出现不仅使诗人得到精神的满足,更是一种自然流畅的情感寄托,吸引读者同诗人一样抬头绰望。所谓”近而志高”,在这里,诗人对青的亲近实际上就是对高洁傲岸的人格操守的亲近,也是对含蓄豁达人生态度的亲近。

  第三句“日暮北去”,为嵩的出场渲染了气氛。“日暮”言天已傍晚,落日余辉中更见嵩的深幽巍峨。“北去”,嵩蚀后愈加清新朗润,但这只是诗人的想象,未见嵩,心中已对嵩的景象做了一番描摹。诗人采用渲染的手法,为嵩的出现展开序幕。

  前面一系列的铺垫成就了第四句的点睛之笔,“数峰清瘦出云来”,全诗只有这一句写嵩,但诗境格外豁朗。嵩终于在层层浮云中耸现出来,它一出现便淡化了所有的背景,其峭拔清瘦的形象是那么的清晰明朗,其高洁超脱的姿态是那么的卓尔不群,因而深得作者的喜爱赞美。“出云来”三字抓住嵩从云端现出的一刹那,表现出诗人的满足与喜悦,并紧扣“初见”二字。诗中鲜活清晰的意象往往是诗人情感的外化,寄予了诗人一定的审美理想艺术追求。在这里,诗人精心挑选了“清瘦”一词来形容嵩,写得有血有肉,极富灵性,不只赋予嵩以人的品格、人的貌,更体现了作者的人格操守与精神追求,引人想象后嵩的特有韵味和诗人得见嵩后的一番情怀。至此,全诗感情达到最高潮,全诗平稳结束,却言有尽而意无穷。

  这篇诗作写的对象是嵩,但在很大程度上它又是表现诗人自己。人们在精神上以什么作为慰藉,往往能见出志趣和品格。困顿于仕途,赖以慰藉情怀的是嵩,诗人的情志也表现了出来。同时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艺术作品里,也往往受作者的主观感情支配。“我见青多妩媚,料青见我应如是。情与貌,略相似。”(辛弃疾《贺新郎》)这里有着主观感情对象化的问题。此诗用“清瘦”形容嵩,不光是造语比较新奇,而且在诗人审美意识活动中也反映了他的精神气质与追求。中国士大夫中一些高人雅士,正是常常留给后世以清瘦、清竣的印象。如王维给孟浩然画像,“颀而长,峭而瘦,衣白袍”,就是典型的清瘦。因此,“数峰清瘦出云来”,虽是写嵩,却又是人与景物融而为一,体现了诗人感情的外化。这首诗,将嵩的面貌以及诗人的精神貌,同时展现给了读者,达到了一种物我相融的境界。

  从艺术技巧上看,该诗渗透着醒豁通透的人生态度,拥有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,又将自己刚毅超脱的品行与之融为一体,是张耒诗的全面写照。

返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