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望楚山最高顶鉴赏

原文

山水观形胜,襄阳美会稽。

最高唯望楚,曾未一攀跻。

石壁疑削成,众山比全低。

晴明试登陟,目极无端倪。

云梦掌中小,武陵花处迷。

暝还归骑下,萝月映深溪。

赏析

  诗以议论发端。开始两句说,要论水的优美,襄阳远远胜过会稽(今浙江绍兴市)。会稽是古代越国的都城,以水秀丽著称。孟浩然刚从越地而归,拿襄阳水与会稽比较,是很自然的。前二句传达出故乡美的热爱故乡之情。笔锋一转,诗人的笔落在望楚上。孟浩然喜爱游览,一生踏遍了襄阳的水水,这座望楚却一直没有登览过。写未登望楚,是为了下文写登望楚。这样写是突出望楚在诗人心中的地位。

  五六句写远望望楚。望楚的石崖像刀劈那样陡峭,周围的都伏在望楚脚下。诗前句用比喻,后句用比较,表现望楚的陡和高。七句到十句写登望楚。在晴朗的天气登上望楚,极目远眺,一直看到天的尽头。从看得远写望楚的高,这是从虚处落笔,让读者充分发挥想象,后两句再从实处写。极目南望,巨大的云梦泽只有巴掌大小,而桃源隐在迷迷蒙蒙的中。云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湖泊,横于大江南北,方圆九百里。武陵在今湖南常德市。陶渊明《桃源记》:“晋太元中,武陵人捕鱼为业。沿溪行,忘路之远近。忽逢桃林,夹岸数百步,中无杂树,芳草鲜美,落英缤纷。太守即遣人随其往,寻向所志,遂迷,不复得路。”襄阳是今天湖北襄樊市,即使望得再远,也不可能望见湖南的梦泽和桃源,而且沧桑变换,唐时云梦已大多成为陆地,名存实亡。诗利用视觉的近大远小,把千里大的云梦缩成巴掌大小,把本来不可见的桃源写得隐约可见,正是通过想象与夸张,渲染望楚之高。一般诗高都是尽力夸张如何高耸入云,而这里将云梦武陵缩小,作为望楚的陪衬,不落窠臼,别有意趣。这样,诗在表现望楚高的同时,也表现出诗人的高远博大的胸襟。这两句诗文辞优美,诗意盎然。

  入夜,诗人才下回家,足见诗人游兴之高,足见望楚之令人流连忘返。接着诗人又由下宕开,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月夜溪图:骏踏着银色的月光,从上奔驰而下;月儿透过薛萝映在深深的溪流上,宛如沉璧。

  诗以描写望楚的高峻和登的所见,描绘襄阳的江形胜之美。诗格调冲淡,就中又“文采丰葺”(殷璠《河岳英灵集》),显出似淡实腴,“采秀内映”(《河岳英灵集》)的特色。

返回